|
国家武术管理中心高官被免职后中华武术的展望2003年7月23日 作者:马明达(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六月四号下午,传来武术管理中心主任李杰被免职的消息,我并不感到很惊讶。但我想,在七月间国际奥委会将对武术进奥问题进行讨论或表决的前夕,总局做出这个决定,可谓临阵换将,事关重大,必定是深思熟虑之举,必定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据。所以,我以为没有理由怀疑这个决定的正确性,肯定是到了非换不可的地步了。 我对李杰了解不多,接触很少。98年他专程到兰州出席先父马凤图的纪念活动,我很感念他。会前有过几次交谈,但涉及问题不多,感觉他滔滔不绝,很有活力,印象甚好。后来他到广州,为了开展短兵和促进武术竞技体制的改革,我主动打电话给他,希望有机会谈谈。但他总是很忙,说安排不了。我知道李杰最感兴趣的话题是武术产业化,说白了,就是怎样用武术赚钱,至于别的,一是他不感兴趣,二是他也不大懂。所以我对他不安排见面并不介意。后来他让中心一位处长来考察我们开展短兵的情况,自然是例行公事,看看就是了,并无下文。不过算是给了我面子。 我在中央电视台“五环夜话”的谈话播出后,听说李杰大为光火,从此我成了对立面。有人告诉我,他在会上多次提到我,声严色厉……。其实我以为他并没有认真看那个节目,没有深入思考我提出的问题。所以,他说我的那些话大多无的放矢,言不及义。我的《说剑丛稿》出版后,我曾寄给他,他没表态,我想,他可能根本就没兴趣翻一翻。如过肯翻翻,多少会对他在认识武术的文化蕴涵方面有点帮助。他的浅薄来源于对武术所知太少,周围的专家圈太小,顺从者多,追求个人名利者多,真正有深厚武学素养的并不多…… 我感觉李杰一个明显的缺点是过于自信,听不得不同意见,更不要说批评意见。他的眼睛只瞅着“产业化”,三句话不离武术生意经,忽略了产业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方方面面的因素相联系。不考虑武术的文化特点,以牺牲武术资源为代价来求取经济效益,只求一时的热热闹闹,看上去有声有色,其实未必就能得到实际效果,更不要说这会严重损害武术,引导武术进一步走向流俗。以散打王而言,那种明显缺乏文化含蕴的恶汉打斗式的擂台赛,社会反响不佳,听说经济效果也并不好。 李杰免职了,来了一位新领导,对武术管理中心来说,当然是一个新的调整的机会,我们期盼着会有新人新气象,期盼着出现新的转机。以我个人而言,我想,我作为一个圈外人,以我个人所想,有三点是否值得注意一下: 第一、应当认真总结一下前任的工作,也包括改革开放以来武术工作的总体,要 有一个认真的评估,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不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这需要有勇气,需要冷静,敞开大门好好听听不同意见。我想应当开些必要的会,听听各方面的话。我以为李杰吃亏在听不得圈外人的话,而他的圈又很小,转来转去就那么几个人,听到的多是奉承甚至阿谀,甚至不断把各种桂冠送上来,什么客座教授了,博士答辩委员等等,很不正常。所以必须要广泛听取意见,圈要大一点。武术是交叉性很强的科学,它的重心在群众体育活动上,社会面很广,学科牵涉面很大,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在社会各个方面,应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智慧,单靠“竞技武术”圈的几百个人,自然闭目塞听,昏昏如也。 第二、李杰工作的失误之一,是不重视科研。武术研究院徒有其名,多年无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连一本高水平的学术性院刊都没有,这话讲了多年了,就是落实不下来,因为头头不重视。社会武术活动,特别青少年的武术知识,主要靠几份商业化倾向越来越浓的通俗刊物引领着,这是对“博大精深”的讽刺。记得98年我和李杰在兰州见面时,曾跟他讲到,武术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属性很强的民族体育学科。文化含载量很大,结构也比较复杂,很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要理清楚基本源流及发展演变的规律。我们现在很多问题说不清楚,神秘主义泛滥,江湖招摇者大有人在。作为一门学科,基础建设很差,拿不出一本有质量《武术概论》。大张旗鼓地搞段位制,理论依据就是那本臭名昭著的《段位制理论教程》,一本十足的豆腐渣书,遗笑千古,令武术蒙羞。因为科研工作赶不上去,导致严重影响武术事业的发展,导向上一错再错,有些甚至错得很低俗,让人哭笑不得。这点,我在文章里多次讲到,但只是社会武术爱好者知道,颇多共鸣,李杰听不进去。李杰周围的人也听不进去的,因为这恰恰是他们的短项。这种护短、惜短的心态和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所以新的领导上来,我建议应该切切实实抓一下科研,解决若干重大理论问题。不要继续拿着“博大精深”四个字来敷衍天下了! 第三、就近期而言,武术进奥是大家所期盼的,但是未必一定要把武术的发展、武 术事业的成败利钝都要和进奥连结起来。进奥是好事,进奥更有利于武术的发展,但不进奥武术未必不发展。所以必须要有更长远的考虑,要保护武术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质,更要注意保护武术文化资源。经过多年来的风风雨雨、折折腾腾,武术资源的流失十分严重,很多东西已经失传,假冒伪劣随时可见。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武术理论和武术史的研究者,我深深感觉到,我们现在所谓的武术文化遗产,实际上已经严重残破不全。八十年代花了这么大的气力搞了大规模的挖掘整理,国家以巨额资金支持这项事业,可挖完了又怎么样?挖而不整,挖完了就堆在那里了,尘封架上,一封就是快二十年了。所以我觉得是需要认真清理和研究的时候了,要加紧进行,刻不容缓。 我并不一般的反对段位制,但是我反对草率马虎的炒作性质的段位制。我觉得段位制实际已搞得很滥,《理论教程》没有理论性,更没有权威性,考试形同虚设。操作过程很复杂,群众信任度很低。高段位不能搞终身制。第一批以来的九段、八段们,自评定以来,每个人都做了些什么?这些高段位者在武学建设上贡献何在?有什么突出科研成果?应该有所考核。实际上有些人徒具高名,并无真才实学。高段位不能仅凭资格,不能仅凭几本套路书,要在武艺上有超乎寻常的修养,要能拿的出代表中华武术的学术精品。围棋的九段大都驰骋在棋坛上,没有坐而论道只说不下的围棋九段。而武林九段有的连话都不肯说说,无武学建树,无影无踪,存在等于不存在。有人说,没有看到任何一位九段拿出过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看不到他们比一般段位高得多的武学修养,难道说武术的确是神妙莫测的玄学?这话说得不无道理。长此以往,高段位群体越来越大,而本身的学术含量越来越低,威信也越来越低,没有多少人把它当回事。搞段位制必须“严谨”两字挂帅,宁缺勿滥,宁少毋多。要有考核制度,要保证评审的公正公开,不搞终身制。略进此言,希望当事者有所考虑。 武术的竞赛体制和整个竞赛结构都需要改革。以套路表演为“竞技”的比赛模式要打住,该收场了。继续做下去还是“高、难、新、美”那一套,旋子加跟头,转身三百六,搞来搞去,群众很反感,不但没有多少人爱练,连看的人都越来越少。然而为什么总是改不了呢?因为有些人就是靠它安身立命,除此以外别无所能。设计这些套路的人,有些人尽管在高校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学术职称,但对武术所知甚浅,没有多少新思路。我以为我们在武术人才培养上出现了某些偏差,这也是需要认真反思的问题。说来话长,暂难畅论,就此搁笔。 拉拉杂杂,仅供网友们参考,不当处请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