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恩师王培生老师怀念恩师王培生老师 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王培生老师的入室弟子高壮飞 中医主治医师 王培生老师仙逝快一年了,老师一生对武术事业,可谓尽心尽力,但一生坎坷。我是50年代初向老师学习武术的,开始是在天坛,每周日上午,老师亲自教,平时是由崔玉州老师教,开始学吴式太极拳八十三式,当时还有陈兴波师弟,李增宽师弟和张希尧师兄在一起学习,还有好多人,我是在半年的时间学完八十三式,后在清华寺街和唐洗泊街先后租了一间房,老师是每周四来,并住下,主要是我和陈兴波师弟,去学习,每次要学到晚间7时到 11时以后,只是沏茶和拿一些点心而已,老师是无私的给我们讲拳和说手,这样差不多有两三年的时间,在这个时期,不但教我们拳和太极推手,还教我们太极刀,太极剑,四门棍,四门刀和一趟磨盘钩,在这个时期我见老师表演过春秋大刀和轮(一对轮约30斤),使我们见识到老师的功夫。在天坛著名的京剧家候喜瑞老人常去,是在1958年后,因为候老是崔老师的发小,很熟习,候老要求老师练一趟双钩,当老师练完后,候老非常欣赏,因为候老唱盗马的窦尔敦的角色,是用双钩,所以非常欣赏老师的功夫。这个时期我在天坛是早晚两次和兴波去练功,当时李福寿也常去。这段时间我和兴波下了很大的功夫,我们两人是对子,在一起学一起推手,他比我小十岁,兴波是家传的八卦掌的功夫。后来体委要求在那个区住只能在本区的范围内教拳,老师就到北海的小西天教拳,人也多了,还是每周日,上午半天,在这个时期老师教我们太极拳和形意拳,但每次都要给我们说手(太极推手)一直教我们要轻拿轻放,要教对方心悦诚服,老师的手是轻绵松空,虽然50多年了,但在脑子中一直是老师的手法轻灵的感觉,也就是说一生受益,回味无穷,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和揣摩和去实践,时刻不忘老师的教诲和手法的细腻,可谓终生受益。在57年左右老师在编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式,我经常去老师家,正值热天,老师在家里一间小屋,一边练一边写感受和体会,所以三十七式是老师用心血编出来的,是实践中体会来的,每式都是老师的内功和外形的结合,这对我学拳和以后研究拳术是一个非常大的启示,要全身心的投入,也就是不但要有心悟还要有体悟,在60年我因工作的关系,有时要下夜班,我向老师提出想去中山公园,向杨禹廷师爷学习,老师亲自去师爷家说好,我就经常去师爷处学拳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在中山公园向师爷学拳的人太多了,但每次不但学拳,我都要师爷给我说手,师爷的手法更轻灵,就在不动或微动的情况下就能发人,我记得有一次师爷发我约一丈左右,只觉得脚根痛,回家一看脚根上一个3公分的竖口子,但当时只是师爷用手向下一指将我发出的,就像海底针,但只是轻轻的一接,这个劲我一生都在研究,也是受用一生。在师爷处每个暑期赵安祥师大爷都来北京,我也向赵师大爷学推手,李经梧师大爷也给我说过手,还有在公园的多位前辈都给我说过手,李子固李师爷,赵任情师叔,张富有师叔。总之在师爷处都对我很好,都给我说手。在练拳方面,我看到师爷的支撑八面的功夫,常常在一个定式叫几个人去按或拉,在不同的方向,当师爷转换姿式时,这几个人在不同方向都出去了。这也是我一生追求的功夫。师爷的武德在武术界是有口皆碑的,这也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 老师蒙难,是在1963年的5月1日前,我是经常去看师娘,老师一家生活困难只是大师弟一人的微薄工资,和师娘看小孩的一点点收入生活,我自己的收入也很低,没有太大的能力,我记得,我在东单公园教拳,每个人收2元钱,每月收30 几元给老师家送去。当时的困难可以想像。 老师由东北回京后,我们大家就又有了学习的机会了,在崇文区幸福小学,崇文区体育场,跳伞塔等地我先后给老师办班几年,老师教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式和八卦散手即八八六十四掌和粘杆等。我的大孩子高小飞当时只15岁,也向师爷学习,也很执著,并常去师爷家学拳,我们两代人向老师学习,现在小飞在日本东京教武术和书法,并成立了文武会馆,也是老师的印诚功法的第三代传人,老师去日本讲学也是小飞的协练,并出了一盘《吴式太极拳十六式》录像带,小飞自己也出了一盘《王培生传刘氏八卦六十四掌》录像带。我向老师学拳50多年如一日,其恩情是比天高的。我祖母和我母亲在世时,也都和老师常见面,我的孙女也和师太一起照像,可以说是我们家五代人和老师的缘份。我结婚时老师和拳友们一起给我贺礼。半个多世纪的关系,可谓一生中难得的机缘。这只是我的一点感受,老师的海内外弟子和再传弟子很多,都很有造诣,老师的功法是集太极,八卦,形意,弹腿和多种功夫于一身,因为老师是居士,法号印诚,故老师的功法称为印诚功法。 快到老师过世一周年了,在悲痛之余,写一点自己的感受怀念恩师。 当然要写的太多了,其他师弟们也有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