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氏南北架的形成吴氏南北架的形成全佑(1834——1902),满族,武功超群,任王府护卫。杨禄禅父子在京传授太极拳时,与王公贝勒同学,鉴于封建的等级制度,奉杨禄禅之命均拜班侯为师,其拳艺仍多为杨禄禅传授。全佑与同学万春,凌山为当时的佼佼者,人称三人技艺得杨禄禅公之筋;骨;皮。全佑拳架仍宗法杨氏祖架,全佑公将太极拳拳艺传给其子吴鉴泉;王茂斋;郭松亭;常远亭等。
吴鉴泉(1870——1942)河北大兴县人,幼承庭训,心法脉传,年长后愈加致力苦研,日臻化境。 王茂斋(名有林)(1862——1940)山东掖县(莱州市)人。少时在北京学徒,从师全佑,生性忠诚好义;奋力好学。功力扎实稳固。全佑公逝世后,极力维护吴氏在武林中的地位,与师弟吴鉴泉;郭松亭等研究拳术拳理十多年。 民国初年,原袁世凯的机要秘书宋书铭,自言为宋远桥之十七代孙,其拳名三世七,以三十七式得名,其推手法则与当时北京流行的太极拳方法相同。当时北京的太极拳名家许禹生;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闻宋书铭之名,皆相邀拜谒,与宋推手。时宋书铭已是七十老叟,但众名家动静不能自主,皆奔腾于宋之腕下,于是均执弟子之礼,从学于宋书铭,时一九一六年秋末。《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等太极拳方面的理论文章,诸弟子自然得传。由于宋氏太极功的参融,使吴鉴泉与王有林等拳家的拳风有了很大的变异,拳架除体现太极拳已有的轻灵;圆活;松静;自然的风格以外,鼓荡;松柔之风更见明显。可以这样说,宋氏太极功对吴氏架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九二八年吴鉴泉与杨澄甫两位宗师应邀南下教授太极拳,既标志着吴氏架的正式问世,也标志着吴氏架南北两派的形成:以吴鉴泉为一支的吴氏南派架;以王茂斋为另一支的吴氏北派架,所以吴氏架素有“南吴北王”之称。 吴氏南北架以杨禄禅为宗师,奉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迄今桃李遍布英;美;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国际地区,在各地建立了太极拳吴氏架组织机构。是除杨氏架之外,传播范围广泛的太极拳拳架。 吴鉴泉传(子)公仪;公藻;(女)英华;(婿)马岳梁;传徒吴图南;徐致一;赵寿村等,代不乏人。 王茂斋传王子英(子);杨禹廷;张继之;彭仁轩;修丕勋;王历生;李子固;刘光斗;赵铁庵;郑和春;曹幼甫等。 吴氏架的传承除保留推手;剑;刀;枪;黏杆等,还保留有张三丰传承的指针疗法。 吴氏架的传承分为社会架与传统架。社会架主要以办学收费为目的,所以少有内在操法。而传统架与太极心法则仍以拜门嫡传为主,保留有宗风真髓。 杨禹廷(1887——1982)(又名瑞霖;雨亭),终生课徒为业,北京及北方地区吴氏架传人多为其所传。杨禹廷的弟子中著名者有:王培生;王辉璞;马有清;李秉慈等。其中王培生先生一生辅师教学,拳学造诣颇深,著述较多,门徒广众,是当今吴氏架传人中硕果最丰者之一。 郑玉庆(出生于一九四三年),师承其伯父郑和春(卒于一九八五年,享年七十六岁),幼时起便向伯父学习师爷王茂斋一支太极拳架,该拳架循规蹈矩,抻筋拔骨之法,尽显于拳架之中,一招一式内藏杀法。一九八五年,王培生先生观看了郑玉庆师父盘架之后,说:“此拳架我看师爷在当年炼过,揽雀尾如来回荡刀之法,现在已没有人这样练了,是茂斋老架”。并在郑师保留的家传太极拳谱上题词。郑和春先生是把太极拳传进大连的第一人。 一九九七年经大连市政协副主席,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著名力学专家唐立民教授的推荐,研究生院聘请郑玉庆师父为研究生院的太极拳教练,传授太极拳茂斋老架及刀;剑;推手诸艺。一九九八年十月经大连市武协批准,正式成立了茂斋老架太极拳社,历经四年的时间,参加学拳的人数已逾三百多人,其中有十几人在省一级比赛中获得奖牌。 来自中国太极文化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