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界的一个流派,由孙禄堂先生所创,我年幼时体弱多病,曾患肺结核等病,卧床两年后,骨瘦如柴,于十八岁(1959年)拜徐铸人、吴章淮(孙老先生在国术馆的学生)学医习武。我行医32年,练习孙式太极拳32年,深感孙式太极拳动作柔软,缓慢均匀,犹如行云流水、雁群起落,非常适合体弱者和老年人。在我行医的几十年临床中,有不少颈椎病、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肠胃功能紊乱的患者,我用孙式太极拳的导引吐纳术,使患者不但进行肌肉和骨节的活动,并使动作和呼吸、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协调,从而增强了体质。
一、孙式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协调。
人体的无限复杂的多样活动是依赖大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调节的。在太极拳运动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使人体在活动中用意不用力。 “调息”,就是心息相依。“心”是指意念,“息”是指呼吸。练习时要心清、脑静 手到意到,呼吸与动作密切配合,动作由意识作导引,安祥中带有全神贯注,使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都能更好调整。我们在一般工作及劳动中都是以右手为主,左手辅助之, 而练习太极拳是二上肢都交替活动。如“玉女穿梭”是两上肢、两下肢交替动作于四个方向,能调节大脑神经的灵活性,对失眠和神经衰弱者是非常适合的。因为采用“心静用意”的练法,“意守丹田”使大脑皮层在运动中休息,中枢神经既指挥了全身器官机能的调节动作,又训练了神经系统的灵敏性,虽然是慢速度而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则是灵敏的,当我工作疲劳头昏脑胀时练一趟孙式太极拳会有脑清神灵之感。此拳对脑力劳动者消除大脑皮层的疲劳起了良好作用。
二、孙式太极拳能增强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的功能
练习此拳能增强人的“宗气”。祖国医学认为“宗气”聚于胸中,支持肺呼吸和心脏血液循环。《内经》<灵枢·客邪篇>曰:“五谷入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坠,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呼吸焉。”说明了胸中宗气,可借呼吸氧气以养之,又须饮食营养以补助之。宗气不但是肺呼吸的纲领,也是全身血液循环之纲领。在练拳时对脑桥和延髓,对呼吸和血液循环运动起了促进和调节作用。如当练拳“开手”、“合手”时,要求两手抱球。合与面宽,开与肩宽,要求松肩坠肘。两下肢站立之时,略下蹲与肩同宽,就是,培养人练习“宗气”。当开掌与合掌时锻炼了胸大肌,增强了肺活量,在练习时要求呼吸绵绵,“意守丹田”达到了“腹实胸宽”状态,使呼吸逐渐调节到深、长、细、匀,增强了人体从外界摄取氧气,使之进入循环血流,二氧化碳则从血流转移到肺泡排出体外(这肺呼吸过程叫外呼吸),与此同时又促进了组织内所进行的氧化过程,增强二氧化碳向血流中排出以及从血流中吸取氧气。(这种呼吸为内呼吸)。在练习开合手时还能促进胃肠功能加强蠕动功能,再配合腹式呼吸,并协调了肝脾等功能。当患者感胃胀疼痛或肝区疼痛,胆囊炎疼痛放射到背肋疼痛时,教他练习开合手动作加上搂膝拗步等动作后,患者感到易接受此简易动作,更感练后舒适疼痛缓解,胸部闷胀消失。当练习左右搂膝拗步这些缠绕旋转的运动时,使动脉血管得到了柔和舒张,促进血液循环,不仅提高肺部及血管的吸收氧气排除二氧化碳的功能,也促进了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所以这几个动作对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肺气肿、肺结核、肝胆脾胃疾病是非常适合的。
三、孙式太极拳畅通经络, 强健肌肉关节。
练习孙式太极拳以腰为轴,螺旋式的圆形动作比较多,如揽扎衣、云手、转身蹬脚、倒撵猴、三通臂等,使全身各部分的肌肉群和肌肉纤维都参加活动,肌肉均匀丰满,柔韧有弹性,全身关节都有多方面的、幅度较大的柔和活动。关节受到肌肉牵引而旋转、收紧,起到自我按摩的作用,有助于骨骼的强健,保持了关节的灵活性,韧带柔韧的弹性。
由于祖国医学认为“腰为肾之府”,是先天之本“主骨生髓”,从腰部活动可以反映肾气盛弱,肾气旺盛则精气足,精神充沛则能保持身体健康。所以此拳是以腰为轴,根在脚,发于腿,力由脊发。要求二腿进退转换,虚实分明,稳健松灵。这种柔和松软、刚柔相济的缓慢运动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腰椎肥大、坐骨神经痛、 颈椎病、肌肉萎缩等疾病是非常适合的。练过一趟拳会感到周身轻松,柔和舒适。
再从肩周炎、颈椎病来说吧,由于长期低头工作,使肝肾不足,筋骨懈惰,引起颈部项韧带肥厚钙化,颈椎生理曲变消失,而颈椎疾病,经拍片检查颈椎间有骨质增生。由于有骨质增生影响椎间孔变窄压迫颈神经根而造成疼痛,颈部活动僵硬,且肩臂。肩胛放射疼痛,上肢麻木等。我以拳“云手”,“左右倒撵猴”动作,使颈部肌肉松弛、放松,特别是左右手交替从耳边推出,不仅扩大了颈椎间隙,促进了动脉供血于颈椎,而且在画弧形时就锻炼了两肩部的岗上肌及肩臂三角肌,肩部旋转活动,使肩部外展内收动作的幅度加大,解除肩关节沾连后就能缓解肩关节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