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法古今传,
内隐玄奥要审诠,
气脉宣通十二经,
养真泛武翻作拳。
太乙气化冲任督,
气血阴阳走循缠。
二十四式虽简化,
循经内脉葆真元。
——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内脉循经谱文
太极拳承三丰祖师“延年益寿不老春”之诣,其理想的境地是“天行健,寿而康”,并非是以技击夺魁。其成熟的学术生命的形成,得到丹经武学与道合真学识的蕴育,内脉循经作为证道手段。在太极拳领域中,含有易理阴阳为理、内操循经为体、武技演化为用三个相互关联的生命因子。其中气血循缠行经,贯彻整个养生与丹道的实践过程,上可“仰之则弥高”,升敛为丹华弘真的丹经武学,下可“俯之则弥深”,可为养气柔体、颐养天年的养生武学。
宗风太极拳是得至文武兼备的贤侠剑道来完善、升华乃至于完臻的学识,有完整的体系。正宗的流传有师承和一定的规程,以三昧真参法完成正宗的传承。否则就没有得到完整的传授,如未完成学业的孩子,在历史流传中便分化出散流的面目。此三昧真参法乃“以形鉴真,以音弘法,以文观意”。以形鉴真,乃初传时以形传为基础,“入门引入须口授”,言传身教。操修的动态式子、手足的造型变化,均为初入门径的起步。在丹经武学中,索指结印即是以形鉴真的重要体现,手型不同,循经的内涵则不同,乃至修炼丹道的层次、内涵也不同,不可误用法诀。诸如黄庭内景第一式为“金风吹脉”,是以拇指玄英穴相连接,构成金气循经如环如轮的轨道的接通,以持颂口诀中以证“阵阵金光照太乙,潇潇金风吹升沉”之验。当然要有金锋抖肘等诸丹道外功之基础,否则,是“无米之炊”,亦无金气循转的内涵,易沦为枯坐。对太极拳而言,以动中求静,静中寓动,是谓太极兼生,化之动静为阴阳。动则遂通万物,静则审听万类。人身十二经都同于手指与脚趾,按“以形鉴真”实现循经内涵的操演关键在于手指(足趾)的造型、姿势运动变化,以及造成循经的努力,或者说是为循经创造条件的身体姿势运动(俗称身法),故拳经言“形于手指”,实含有气血行经的严谨法度。
太极拳的内操过程,为何强调“形于手指”,是以循经为效验,以健身为主要目的。
王宗岳太极拳经云:“以气运身,务令顺遂”,含养气柔体之理。这比社会上人云“内炼一口气”更具体了。张介宾《拳经图翼》曰:“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憨,能达到以气运身,则周身脏腑、四肢百骸得到真气充分温养,就会如人所说“元气足,则诸邪俱退”,疾苦自然远离自身。
“以气运身”的理法并传,是通过太极拳的循经来体现。如何更快地感受循经?武林先贤留下炼形作为太极拳的基础修为,进行配套动功习练,实践证明是收效甚快的方法。使得太极拳初习者在动作形态上尽快向运转自如、动作到位靠近,较易进入自觉“有滋味”地练拳角色;同时由于有炼气修脉的内功推动,加速了循经的体验。分析其理:一、气血脉道的开通是循经的基础,首先应用小炼形打开身体中较难开通的关窍穴道(如十二元辰穴),犹如欲灌通水管必先打开阀门。二、对气血脉道应用“各个击破”之理,分经流注,加速疏导。小炼形以此针对性强,随手奏效的习练,为行拳早日进入循经开通了坦途,可谓事半功倍。
“务令顺遂”关键是阴阳经脉之转换,与抻筋拔骨的专习是否使有形的身体得到改善,这些都会在小炼形的专习中得到调整。因此,有无经过循经太极拳基础的专习,将决定效果迟速的进程。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则要求全身经脉开启,“十二正经常如轨”(修真十四论),同时,元气的培育达到相当的饱和程度,方能体验。这与丹经武学“元气润大千,周极全四野”可谓是殊途同归。练到此境界,即古人云“修真元以养太和”,感受如“久住春风之中”,继而“五脏坚实人长寿”,自然而然就能益寿延年了。
循经是途径,“形于手指”则是十分严谨的内操法度,否则会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如手大拇指、足大拇趾对于循缠的法度掌握,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理为何?
《灵枢》有言:“从腰以上者,手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皆主之;腰以下者,足太阴(脾经)阳明(胃经)皆主之。”
“以丹家内脉所观之,太阴属金,金气大周天即手太阴肺与足太阳脾相表里循环,构成通天彻地之内脉周循。其技在大指大趾相成其用也。阳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内脉乃佐佩金统,复为金脉,上下循真。其技以食指二趾相成其用。如此,这阴阳两脉统可周轮,化循于天地之中,故人身百脉通调,丹脉亦如此。以此观之,拳脚之间,手势以大指、食指统领众指,故有‘形于手指’之则示,常人无知于兹,是内脉不传之故也。脚以乘势,亦是大趾主之,二趾随之。然‘迈步如猫行’,是气敛达趾,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之形效”(《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李兆生著)。
为了实现大拇指(趾)的主领作用,先以小炼形金锋抖肘的练习,开通了大指玄英穴、云门穴乃至肺经;经提龙腿提龙点足的练习,开通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及相应的隐白、大敦穴。如此,十式小炼形宣通了循经过程必须开通的穴位。循经太极拳每式有每式的循经,每式有每式的形于手指的微妙精细法度。
原简化太极拳24式,按丹医泰斗周潜川言:“虽是精华,缺乏运气内涵”。以起式为例从“形于手指”的角度分析之:
简化24式·起式:“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手指微曲,指尖朝前……,两掌轻轻下按,落于腹前……”
分析:两手臂平伸,这是不对的,宗风所按,以《太极拳论》为原则,太极拳经典讲“曲中求直”,太极拳起势应该是阳气升腾所至。两臂不要以伸直为度,伸直则影响气脉流通。两臂距与肩同宽窄,胸间气脉得不到宣通,窄则弊之,宽则过之。抬平时指尖向前,则会给对方施“采法”挫伤手指的机会。就循经而言,指尖向前也使阴阳气脉失之平和,手指伸平,反而不能放松不便灵活,手指向上弹打所用的反背抄掌,也显得无力。
循经24式·起式:“五指微曲,如抓两球,缓缓向前抬起双臂,与肩同高。掌心向下,双臂的腕、肘、肩在同一水平面上,此时腕部放松,双手如抓两只球状,从上向下看,两臂呈括号弧状……蹲身下坐,双手随身体下蹲,切腕下砸,掌心向前。”
分析:依易理而言,地气升腾,天阳下降。太极拳之操持合天人合一之理,在太极之初,事必阳升气化,顺遂阴阳动静而升降,人手之三阳气脉先动,五指微曲,如抓球状,因手的背面为手三阳所在,故以腕为手的至高点上领。与此同时,身中气脉清阳上举。抬平为准,过高则阳亢,过低则不足。五指虚扣抓球状,举动虚灵,一是懦弱外形;二谦恭退让之态,传统术语“威猛生之,收藏在内”,不做神勇状,而要“内无其心,外无其象”。身心唯一团元气,长教身心养太和。这样利于养心养性。而双臂下落时,则由于体中元气阳极而阴,由阳升转阴降。故仰掌切腕突出手之阴面,起动手三阴气脉,如此才合于太极为阴阳转换,阴阳互生之理。不至于简化24式“阳经每每领先,阴经每每过迟”(周潜川语)之阴阳不平衡之弊博伴随坐胯屈膝,沉降之势,气机下注,乃有落地生根之沉稳。
又以循经太极拳24式“野马分鬃”为例,说明“形于手指”如何实现循经。此式乃先收后放,先聚后发,故先以“右虎坐抱球”为始。操演动作要求,左右手掌心上下相对抱球,右手在上,大拇指对准云门穴。肺经起始于大拇指尖的玄英穴,另一端则为肩窝云门穴。祖国医学认为,肺为五脏之华盖,肺调合百脉,肺脉一通,继之人身百脉皆通。肺经起在寅时,修炼家、丹道家、炼气士、武术学家都重肺脉的调节及专修,故有每日寅时起来可以“生发周身之元气”之说。太极拳作为循经的武学,更是着重肺经的调节。即抱球姿势中上面的拇指,应该对应在肩窝中府、云门位置,形成“感召”“互唤”,使肺脉顺通,而拇指之于肩窝处要有半尺之阔,以便肺脉宣发。而下盘右腿为虎踞,左腿大拇趾点为凤点足,大拇趾尖有隐白、大敦二穴为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之井穴。《灵枢》曰:“所出为井”。井穴是影响到该整条经脉宣发的敏感点,此势着重于调肝脾二经以达宣化肝脾。其意义有,其一按丹经武学言,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构成金气大周天。张介宾曰:世间凡气化之物,不得金气无以坚强。故丹家以炼金气为要。其二按养生学言,宣化肝脾正是促进后天补先天的修为,使人吸收后天水谷之气的能力增强,故循经太极拳能颐养天年,是建立在既有生发先天元气,也重补充后天水谷之气的来源为科学手段。现代养生学提出“合理膳食,足够的营养”的保健观点,却未能明确给出如何解决吸收的问题和方法,而循经太极拳正有针对性锻炼。
有对比,才有区别,循经24式中以“形于手指”的法度,立意于内在循经,大道求内得,而不是以拳架的繁复为荣,外在动作有多少式,来论高低辨优劣。循经24式,赋予循经手段,提高了简化24式太极拳的保健作用,提高了锻炼层次,继而达到太极拳实质性地升华,健全其内操效果,使动作规范化,略加准确化,从而体现循经为准度,以接近符合阴阳气脉循缠为准度,使其能向内操炼气,循经合脉的方向上靠近。而其《操演谱文》概括了“形于手指”的尺度,与《内脉循经谱文》、《武学概谱》、《全体大用篇》尽演这文武兼修操持之精湛。
由是观之,太极拳多以掌现,乃内家以掌指调气血为要,少数式子握拳为捶,乃瞬间的关才手部气脉,聚气在拳形成气与力合乃至于阳刚有力,以攻击目标为用。循经太极拳,每式均有其循缠法度与内涵,“练时情内含,用时形中有”,宗风的太极拳是在内感循经的规律下完成内操的。
太极拳作为内家武学,它的理法吸收了丹经武学的成就。“拳无道不能发之于精”,其内脉循经的生命基因,是在丹经武学的血源中剖产的生命。古德言:“太乙修仙,混元炼气,太极演象”,此三者乃古圣先贤修为成熟的经验形成的法脉展现尺度不同而已,在流传当中,各有血脉,各有层次,虽变化纷纭,而理出一贯。“百家腾跃,终入环内”(文心雕龙)。从学术角度上讲,以武演道,丹道的学识在传统学识中高倨群伦,“三教仙根归丹体,八法神剑入书身”。道家的金丹、佛家之舍利、密乘之一指樱红……其学识高深,限于学人的学习环境与条件,不易广传。而太极拳泛化于世,乃普传的养生武学,以求强健身心,期颐寿考。升华宗传以持嫡脉,内窥丹华,阴阳交注乃修作大道。武当的天龙神剑,是以天垂之象的文字结构作剑法脉修,内合人身气血盈亏之象,外与自然中之天罡神气相化合,剑法与字的脉络合于人的循经,内外聚真,开创武林剑季。又因丹家后来的元神潜修升华了剑学,这是后来武林中享有盛名的内在因素。客观地讲,是内在循经的阴阳流注形成了太极拳的生命,处于经络循注内经所载的精准状态,因此举手投足之展转,乃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都标志着内外循缠之阴阳衡准。
一叶知秋,以“形于手指”的精准尺度,操拳演武,内脉周循,气壮山河,让天下众英豪以此领略颐寿延年的人生境界,可见祖师当年创造太极拳作为养生武学的楷范,其弘愿,其法度,是何等伟大。
诗曰:
循缠有脉运先天,
英豪为此鉴华颜。
妙将太极印真诠,
方悟拳法非等闲。
200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