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 术 五 要 素 ——试论传统武术的体系性训练武 术 五 要 素 ——试论传统武术的体系性训练 张维亚 1 引论:以强身代养生的武术运动 太极拳界的人常常说起一句话“技击为末”,处处标榜我们是养生的。现在市面很多太极拳一没有体能,二没有爆发力,三没有骨密度;要什么没什么。成天到晚地说打打套路都是已经在讲述技击性的东西。在公园里说“我们应该怎么打怎么打”;真正遇到挑战了,他们又说“我们是养生的”。这些人是用中国传统武术在忽悠人,在欺骗大众的无知,时不时地搬棺材板(祖宗的牌坊)我们祖先怎么怎么厉害,就是不说他自己如何如何厉害。师父的东西是师父的;师父再厉害也不能代表本人厉害。武术要练到自己身上才是自己的。这里首先有一个问题要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传统武术?什么是武术训练的五大要素?武术说穿了就是一种用于战场搏命的军事技术,既可以强身,又可以养生,看你的目的性,看你如何去锻炼,如何去运用的。武术(功夫)是建立在时间段内,加上正确的方法。武术五要素是:1、体能和爆发力。2、骨密度。3、速度。4、气调意。5招式。 上一篇笔者已经说到武术训练方法,以《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作为武术训练,因为医武相通。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已经阐述得很清楚了:什么是养生,什么是强身?它的界线,是怎么划分的。再根据霍元甲的上海精武体育会的 “习武强身”、 “强国强种”精神,倡议年轻人要积极锻炼身体,增加心智健康,“少年强则中国强”。毛泽东主席就曾经题词“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人民体质”。如果年轻人养而不强,最后养出一个亚健康的身体。在天葵未绝(40岁之前有先天之精)时候,如果一味追求养生只会越养越糟。什么时候养生,什么时候强身?我们现代人吃得好穿得好,应该稍微延迟一点从50岁开始偏向养生。那么这个养生运动,我们至少要保持有氧运动状态才叫养生。有氧运动心肺数据现代是用心跳指数约等于(180-年龄)之(180-年龄)+20的数据,并在这个数据之间保持40分钟以上,才可以成为锻炼身体的有氧运动。炼武也可以按照这个标准来参考。你如果连“180-年龄”这个数据都达不到,怎么能称炼心肺功能呢?那么现在扪心自问一下,你们这些只练套路太极拳的爱好者是否能达到这个心率?在我看来根本达不到有氧运动的心率。这难道是炼武术吗?尽管打得花枝招展但是对于炼武来说,只不过是 “练舞”。如果没有经历过高强度对抗性训练,没有心理素质锻炼,也没有对抗性肢体接触训练;一旦有紧急情况,进入高强度的对抗,很有可能就会产生像考驾照的女学员当场在考场猝死的严重情况。因为我们在初次进行肢体接触性的对抗训练。当第一次行进对抗训练时,训练结束后很多人事后也会产生无法控制身体,不自觉的全身上下(包括手脚)颤抖,由于高度紧张还有一些人会产生胃肌痉挛,对于这种情况,我的指导老师特别注意我们在对抗训练中各个学员的嘴唇,如果嘴唇黑中发白要立即停止,此时指导老师说,这是代表大脑严重缺氧了,随时有可能发生意外。因为新手在初次对抗性训练中紧张恐惧消耗人体80%以上的体能,所以我的指导老师对于炼武者来说第一关就是要对打,消除恐惧感。要对打还要强调体能与爆发力训练,否则没有体能无法进行对打训练。整个传统武术的训练是有一套体系的。这个称为体系。体系必定是经得起验证的。还有体系必定有防错措施。如果经不起验证,所谓的体系都是虚假的。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炼武把膝关节炼坏了因为他们没有防错措施。如何防止膝关节损伤,可以用靠墙蹲马步,还可以用 “矮步” 定架来加固膝关节囊,加固前十字韧带、后十字韧带、外侧韧带与内侧韧带,这就是体系里面防错措施。我想请问目前中国有没有这样的武术训练的体系。至少我没有看到过。我的指导老师有完善的炼武体系。我的发劲按照《十会论》第三章。三节(我们把它分为三节九段)肩肘腕(腕以上的拳掌指都属于梢节)中段、颈、胸,一脊椎骨来划分颈椎以上,用解剖学C以上为中段梢节,胸用T表示,为中段中节,腰椎用L骶骨用S表示为中段根节。下段髋关节为根节,膝关节为中节,髁关节以下为梢节。我们发劲先炼腕关节,用抖大杆(大枪)俯卧撑左右平移摇摆,单杠左右平移,如果上述动作静止状态下是保护腕关节的。那么用胸撑(手放在第五肋骨旁边,静止状态的俯卧撑,上臂平行于背部,可以一边锻炼核心机体一边炼肘关节加固、肩胛关节加固以及整劲的训练、体能训练。一个动作训练要把N个武术 训练效果)。这些静止状态的训练可以治疗运动损伤,因为我们在发劲之中要不断抻拉各个关节,如果要打弹抖劲,必须要把肘关节打直,尽量拉抻,初炼者必须定住,做到力透指尖,每一个经过这样训练的人都会感觉肘关节疼痛,此时就是在抻拉肘关节(打熬筋骨)基于以上情况,所以要做加固训练,做一些静止状态的动作。手上的这三节能发出来了,然后用肩胛骨,用胯或者用脚,一节一节地叠加上去,力量会增大(在武术里我称之为催劲,我叫做叠加)从局部的发劲一直叠加到全身上下九节发劲,我称之为九节发劲法)我们在武术中这样发劲称之为节节贯通)不管是拳击、格斗、传统武术也都是一样的。 按照寿命的统计,通过大数据分析,有两种生活方式相对而言比较长寿。一种叫龟习法的人,另一种是锻炼身体的人,而这种锻炼身体的人的心率要达到有氧运动的心率数据值。根据前两种生活方式,他们的情况是:前者的生活习性,像乌龟那样的生活,运动缓慢,不紧不慢的,没有激情的生活,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生活的质量不讲究,平平淡淡才是真。他们游山玩水没有体能,生活圈子相对比较小。后者的生活习性,热爱生活,经常喜欢外出游山玩水,经常锻炼身体,(不是没有激烈发劲太极拳套路这种缓慢运动),他们的运动都是达到有氧运动。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把各种拳种的练习者的寿命比较一下,也可以上网查询各种拳种代表人物统计分析表,心意拳练习者与太极拳练习者相比,明显的长寿者居多。因为心意拳除了鸡步之外,它的训练每个动作都有发劲,包括标准的低架也是全程领劲,鸡步走一分钟就达到有氧运动的心率指数。有很多人认为发劲是会伤身的,但是恰恰相反,心意拳练习者的寿命要长于其他拳种,那么,发劲到底会伤身还是不会伤身,我们要用事实说话。 传统武术都是在束展起落之间进行的,所以故人说,“拳有三架,低架出功夫,中架炼发劲,高架是对打”。武术的功夫开始是靠盘炼低架来增强腿力和、身体耐力以及身体协调性的。关于低架很多人认为会伤膝盖,根据现代运动医学,治疗膝关节毛病,比如膝关节扭伤、撞伤、左右半月板损伤、膝关节周围的韧带与关节囊损伤,现代医学对此所做的运动保守治疗方案就是用靠墙蹲马步,膝关节弯曲到标准的90度,这个动作静止状态来康复治疗的或者矮步尽量缓慢地运动来做康复治疗的。这些动作都是对膝关节周围组织结构加强训练来达到稳固与加强膝关节,我们统称为加固训练。那么,我们首先要了解膝关节怎么样才会损伤的呢?一般性来说,膝关节受伤都是有以下几种原因引起的:1、扭伤。膝关节不怕弯曲,就怕扭曲。2、拉伤。在激烈的奔跑中,突然之间的转向会拉伤膝关节各个组织(包括纤维环)3、撞伤。外力的突然撞击也会损伤膝关节。4、频繁的在大幅度受力状态下屈伸膝关节。膝关节过度的弯曲然后忽然伸直;在伸直的状态下又忽然下蹲,再忽然站起来。又如很多的拳种炼武者没有掌握该拳种的动作标准,在炼武之中每当膝关节弯曲的时候,由于动作做不标准,违背人体组织结构的运动方式,拧到了膝关节,而造成了膝关节损伤,这种事情大有人在;但也不能一口咬定说“低架伤膝盖”;低架不能背这个黑锅。对于以上的几个问题,我的指导老师因为对解剖学、运动医学、中医学有所了解,按照传统武术的体系性训练,循序渐进,他所有的学生没有一例因为练习低架损伤膝盖,据我所知,包括先前在乌克兰留学,膝关节冻坏不能下蹲的男孩,还有打篮球运动损伤的小伙子,不能下蹲,走楼梯都显得困难,还有很多五十多岁的中老年人或多或少的有退行性的膝关节改变病症以及半月板损伤病症等等,在没有练习指导老师的基本功之前,膝关节或多或少的已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的,这样的人很多的,在通过一段时间的练功,没有一个人病情发展加重的,只有病情不改善与治愈的。通过这些事例证明锻炼身体,我们的训练一定要科学才不会损伤自己的身体。我们千万不要被误导。所以炼拳能把膝关节炼坏的,那么这种训练方法本身就不合拳理的;按照拳理运动中的发劲应该是顺畅的,也就是要合理利用人体关节屈伸的运动规律,才能把全身散乱之力集中到一点上打出去。
2 分论:武术五要素 第一,体能与爆发力的训练。从古之今,武术少不了体能训练,古人炼武之家,那个没石锁,石担,单杠等等来提高力量,在考武过程中就有比力的项目。而时至今日都被那些所谓的太极拳大师断章取义,什么‘用意不用力’,‘四两拨千斤’所忽悠。没有强悍的本钱,怎么与人搏杀。到今天凡在拳台上用拳脚说话的风云人物,那一个不是从体能训练以及爆发力上洒水般的流汗训练岀来的强壮的身体。凡是参加过擂台赛、上去打过的人都知道,对抗中没体能与爆发力肯定会被打的很悲惨。如第一次参加实战,就紧张度来说,会消耗大量的体能。由于没体能,迈不岀步,没体能岀拳无力,没体能想踢又起不了脚,等艰难坚持下来2分钟,已经很不错了。很多人下场后,全身上下发抖,有的胃肌痉挛,还有的嘴唇圈黑中无血色泛白,这种大脑严重缺氧者比比皆是。以上这种情况说明什么?很简单的事,就是体能的问题。体能与爆发力的训练方法很多,主要有矮步,跑步,俯卧撑,九节发劲法,徒手囚徒训练法,对下肢的训练,肩胛开合、藏拜、铁板桥对对脊柱发力的锻炼,核心机体的锻炼,三指(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拉单杠,五指俯卧撑(静止状态)还有快速俯卧撑训练爆发力等等,还包括对抗性训练。力量训练对人体是十分有好处,当今世界上运动医学就非常建议老年人也要参加适当的力量训练。 第二,对骨密度的训练,因为当你的劲大于你的骨密度的时候(你自己不能承受自己发劲,很容易造成自己损伤(骨折、骨裂),所以我们对骨密度的训练与发劲同时进行,如自己打自己,手心手背对敲,双手手臂上下对敲,三步绕树敲臂法,打豆袋,打树,撞树,鹅卵石袋拍打人体比较脆弱的部位,一般性来说人体肢体部位,手脚肌肉多的地方可以打硬的东西,人体肌肉少的部位直接可以打到骨头的地方,初炼者不能直接接触硬的东西,防止对神经与骨头产生损伤,因此打硬物之前最好打软物。对骨密度的训练一定要达到自身打击部位有疼痛感觉才能促使骨密度的增强。这个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方能使骨密度增加。打骨密度不是一天两天会有功夫的,否则骨折打石膏为什么要三个月呢?三个月以后再拍片重审,就是这个道理。打骨密度一般来说要连续打上一年半到两年才方能初显效果。初炼者要开始连续打三个月骨密度适应性训练,半年才能初显效果。随着年龄的增长,破骨细胞会逐渐减少,骨头上有粗糙,就是一种增生性的增长,对于经常炼骨密度的人,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摔跤了也不容易骨折,但是不经常锻炼的人或者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很容易骨折,这个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骨密度的训练对于养生非常有好处,老年人往往有骨质疏松的毛病,一碰就骨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许多老年人就因为摔了一跤,就坐上轮椅,甚至卧床不起了。其实在老年人身体还算硬朗时就可以适当地做些骨密度训练,长期的坚持骨密度训练可以有效地减轻和延迟骨质疏松的毛病。 第三,速度的训练。武术上很讲究速度,唯快不破,但是没有前面体能与爆发力、骨密度的保障,你再快也没有杀伤力。我们的训练是经常抖髋关节以及打速度球,三步绕树敲臂法,以及三拳训练法打树叶(要做到每秒出拳在8拳以上的速度)。这个三拳训练法打树叶很少人能做到180次,经过训练要争取220次每一分钟。速度的训练一定要靠步法、力度、距离感和身体的协调性,如果不靠身体是打不岀来的;靠手打,速度无法快上来。一分钟可打击树220为合格标准,打击标准为每一次要有响声。虽然我把武术五要素分开讲述,但是武术训练是综合性的,因为往往某一个武术动作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既要体能与爆发力,又要力度和速度,还要骨密度。我把某一个武术动作放在某一块讲会会有所欠缺,难免挂一漏万,我只能抽象的分类讲述一下,还请大家谅解。 练习速度也不能急于求成。每当学新动作都要有个过程。1学2慢3发4快。一定要把标准动作打出来,才能加快速度。质量比数量重要。一开始炼基本功如果动作没有打标准,以后会经常要返工的,教拳容易改拳难。比如我在做1学,定架定得我手心里都拽出汗来了,定架一分钟比打一套太极拳还累! 第四,气调意的训练。气在中医里面,气有卫、宗、营、肾,以及五脏六腑的气机。气机是各个脏腑的摄司功能。这里面不介绍气机,但是作为炼武之人来说,就是要炼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炼 得强壮了,身体也就强壮了。话又说回来,气首先说卫气,卫气是在人们皮肤外边与外邪作对抗的,所以又称为卫气的功能“卫者之捍也”宗气的功能是管呼吸,走呼吸道,一个人的说话声音洪亮就是说这个人宗气充盈,否则说话很轻微。如果一个患肺气肿的人说话很轻,宗气不足,就会有气滞血瘀,人的机体是靠血液额濡养才能健康生存,如果某一部分身体组织得不到血液的濡养,这部分机体就会失去功能。肾气,是先天之精,年纪满天葵之后,先天之精基本上失去了;然后要靠后天之本,日夜充盈先天之精,此时人的健康开始走下坡路了。炼气是一个炼武之人必炼的修炼过程,在炼气之中,我们首先要搞清武术上有三个丹田之说。所谓的丹田是指能容纳气盛放气的地方,所以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讲述的三焦就是三个田丹的位置,作为一个炼武之人来说千方百计地把人体的重心降下来,每一本拳谱上都说要“气沉丹田”。所谓的“气沉丹田”就是拉长横膈肌,使肺活量增大,压缩内脏向下,人体的重心向下降低,所以武术上经常出现“胸空腹鼓”或者“畅胸实腹”,实际上字面意思是一样的。气沉丹田的外形标准是什么?上述这个状态就是气沉丹田的外形标准。但是要做到这个形体标准一定要有专业的拳师教授,据我了解市面上的教拳师傅99%是不懂这个气的练法。好在我的指导老师与我有缘,毫无保留的教我这个气出于肾,通过三焦,走向腠理(腠理是四肢部位的空隙)布满全身。肾气又称为真气,神气,精气、元气(如果炼混元气的,以上四气加上天地之气就是是混元气)炼气因为内容太多,不予详述。炼气,它要通过集,转,运三个过程。因为我讲述的东西都是围绕武术五要素,对于气我只讲一个大概,不能深入,如要详细深入的讲可以写一本书啦。但是有一点,这些已经是炼武的根本了。很多的拳谱上看不到,很多的教拳师傅都不知道的,我今天讲述的这些东西。 调,就是要加强对于手脚的协调性,如用同手同脚打击对手,同手异脚打击对手,上肢与下肢同时击打对手,上肢与下肢前后击打对手,或者上肢与下肢配合击打对手,还有上肢左右击打对手,下肢左右击打对手。武术运动又被称之为“比身手”,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身体的协调性离不开韧带,而武术是一项综合性运动。拉韧带是传统武术基本功训练应有的训练科目。故人说:“筋长一寸,寿长十年”和“人老筋先缩”。拉韧带对身体十分有好处 。小孩拉韧带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还可以训练小孩的专注力,对小儿多动症是一种辅助治疗。适当的拉拉韧带,对老年人有好处是毋庸置疑的,不信你看看,身体好的古稀老人大都是身体柔软、韧带有弹性,否则在生活中磕磕拌拌中早就摔跤了,把身体弄坏了,哪能够活到那么长的寿命? 气调意。呼吸 的调整,击呼蓄吸的协调。前面是外与外的协调,现在还有内与外的协调。这里边“意”就不解释,在上篇《论用意不用力》已经解释过了。传统武术对意的训练是很注意的,从一开始训练“视”---余光罩人。我们训练之中,如《云手》一式,让他们(她们)形成本能地反应。传统武术对“意”很注意的,“意”都是一种被迫的行为,并不是主动的行为。这里边千万不要与“心”混合,“意”快于“心”。在中医里面,心主神明,中国自古就有“心想事成”,“我心里想干什么”的说法的。据现代科学研究,余光罩人的反应是最快的。如果用眼睛平视的速度 没有用余光罩人的速度快,而我们传统武术在古代已经提到这个地方了,而现在被那些所谓的武术大师们抛弃了。不信的话,你们可以去仔细观看很多套路表演视频,再去仔细观看现代拳击运动员在比赛时的眼神状态,然后自己比较一下打套路的运动员的眼神和对打的运动员的眼神状态。相比之下现代拳谱上都说是目光平时前方,或者眼随手转。而古拳谱所说的“余光罩人”把一切有可能威胁你的行为都笼罩在倪的余光之中,很多的伪大师都让他的弟子看着自己的手,如果看着自己的手,那只能挨打的份,没有还手之力,打人不是看着自己的手,打人要看着所有威胁你的行为。 第五,招式的训练。技击没有前面四个作为基础,有再好的技巧,技术再熟练,招式再巧妙都是徒劳的,所以在《太极拳十会论》中阐述了“技击为末”,那么言下之意一就是“基本功为王”。有些人以教套路谋生,还没有涉及到真正的武术,也没有炼过基本功的发劲法,由于他自己没有底气和实力对打,就到处宣扬这个要炼坏的,那个也不好。笔者认为大多数的内家拳武术是以《九要论》或者《十会论》作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医以及现代运动医学为辅助,我牢记着前辈们说的,武术的功夫不在招式中,更不在套路中,武术的功夫是出在基本功训练中的。所以才有太极《十会论》最后的阐述“技击为末”;如果不是以《十会论》作为大纲的太极拳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大多数的内家拳是以《九要论》或者《十会论》作为指导大纲发展起来的。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打击对手主动进攻对手在《九要论》的前面概论中已经阐述“计谋施运化,霹雳走精神,心毒称上策,手狠方胜人”,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三招两式”利用对手的反应来打击对手,就是“以反应打反应”,用设计好的招式打击对手,现在说法叫做“组合拳”。此时我们一定要通过对抗性的训练,防守是靠“意”以及步法、身法来避过被击打的。武术的核心就是技击格斗。不能打的不是武术。“霹雳”就是力大劲足,“走精神”就是干净利落,发劲要脆,力达四梢节。“心毒称上策,手狠方胜人”,在没有力气与体能,与骨密度的保障下,你想心狠都没有资本可以狠!所以故人说“出手不毒害自己”。在法律的允许范围内,见义勇为或者正当防卫等紧急情况,就可以用使用古拳谱中这四句话。 各个流派的真正的传统武术,基本上都是围着这武术五要素在阐述,方法可能不同而已。如少了这武术五要素之一,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术了。不管是什么拳总是要通过以上武术五要素的训练,否则它就不算真正意思上的武术,它只局限于某个阶段的练习,不能算踏入真正的武术殿堂。如某些太极拳大师只讲求太极拳套路从不发劲,这种纯粹的套路训练,在本意上根本不是武术,而是健身操,适合的对象为大病初愈,年老体弱的人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操与武术完全是两码事。现在市面上卖拳的人,用这种套路来忽悠大众的数不胜数;请真正的炼武者擦亮眼睛,用我刚刚阐述的武术五要素去衡量和分辨是“操”还是武术。我对武术的认识,正如我的指导老师所说的,武术是一项综合性的运动,它除了常规的站立格斗术,还应该包含摔跤、擒拿、还有地面战技能,武术训练包含了摸爬滚打、上蹿下跳,闪转腾挪、抓拿擒获等等;身灵雀跃、沉思敏捷,勇敢坚毅,锻炼身心,是包罗万象的中国传统运动;通过习熏悟化,毅勤积学,才能达到“尚武习德,修身养性”的目的。 以上笔者对传统武术五要素的理解与阐述,还有我对传统武术训练中的一些体会,我认为这样的传统武术的训练是成系统性的训练方法,如有更加完善的训练方法我们也要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为我的指导老师说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你为我用,方能把真正的传统武术发扬光大,千万不要闭门造车。我认为传统武术必定要经过武术五要素的训练,还要用开放的心态接受现代体育运动医学,现代体育的训练方法。总之,阴阳平衡,凡是有发劲拉伸的训练必有加固训练,加固训练的方法前面也已经讲过,限于篇幅我不再一一列举。反正武术的训练一定要科学,有体系性的训练。这个体系应该有纲领性的、程序性的、可操作性的以及指导标准性的、可检验性的文件 。我在这儿抛砖引玉,如有不同观点还望指正与探讨。如果还有时间我将继续阐述相关武术方面训练方法和自己的体会。如有不妥之处,有待商榷探讨,因为我不能一一通过文字来阐述武术,有时一定要用事实现场演示的。
注:《太极拳十会论》,古已有之,由《九要论》增演而成,在《九要论》的基础上又增加一条 “刚柔相济”。简而言之:一贯二气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进八身九步十刚柔相济。
下一篇论“用意不用力” |